企業抱怨招不到合適的技能人才,而農民工又抱怨企業招工門檻過高,按理說技能培訓應是解決問題的一個有效途徑。可是一談到培訓,無論是企業,還是農民工,兩邊的積極性似乎都不太高。
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,我國經濟從粗放型經濟向集約型經濟轉變,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轉變,這就對勞動者的整體素質提出了一個新的要求,過去通過賣力氣能夠養家過日子,現在則更多地需要靠技術和知識工作。
農民工作為我國勞動關系中重要一方,已經成為產業發展主力,農民工掌握技術和知識的程度,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我國今后產業發展的方向和經濟發展的水平,這就對農民工職業培訓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但是農民工和企業對于培訓的事情都不積極,反映出了培訓工作所出現的一些問題,確實需要有關部門認真調查研究,分析原因,制定合理有效政策,解決制約企業和農民工雙方發展的問題。
勞資雙方對培訓不積極,從農民工這方面來看,主要是農民工沒有時間進行職業技能的培訓,農民工生活壓力大,要養家糊口,照顧家庭,必須掙錢工作。如果要求他們不工作接收技能培訓,非常不現實,農民工更多的是無奈。對于企業來說,提高農民工技能,進而增加企業效益,這是企業喜聞樂見的事情,但是短時間難以收到效益,因而很多企業不愿意搞培訓。
早在2010年,國務院辦公廳就頒布了《關于進一步做好農民培訓工作的指導意見》,對農民工培訓工作提出了相應的指導原則和具體要求。各級政府、工會也都積極采取措施鼓勵和加強農民工培訓工作。
具體來說,對農民工培訓工作,政府應該加以重視,出臺更多鼓勵規范措施。我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,經濟轉型升級的要求迫切,地方政府不能再一味追求大、全的發展思想,要做到精、尖、好。這就需要培訓大批的有技術的工人,這對拉動地方經濟,提高群眾生活益處甚多。在政策、資金和師資方面,政府和工會組織應該加大力度,組織農民工進行培訓,擴展培訓思路和方式,切實保證企業和農民工利益。
對于企業來說,加強農民工技能培訓,培養技術工人,既能提高生產水平,增加企業效益,也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一種體現。要著眼于企業長期發展,不能只顧眼前利益。
俗話說技不壓身,能夠提高技術,掌握一份本領,農民工求之不得,但是囿于生活、費用和政策的原因,農民工更多的是被動接受培訓。政府和企業作為培訓的主導力量,要發揮自身能動性,認識到農民工培訓的重要意義,抓好培訓工作,使農民工培訓工作步入正軌。